现在兑现以前说过的话,分析梁鸿到过的海曲。
《后汉书•梁鸿传》:“梁鸿字伯鸾,扶风平陵人也。……因东出关,过京师,作五噫之歌曰:“陟彼北芒兮,噫!顾览帝京兮,噫!宫室崔嵬兮,噫!人之劬劳兮,噫!辽辽未央兮,噫!”肃宗闻而非之,求鸿不得。乃易姓运期,名耀,字侯光,与妻子居齐鲁之间。……有顷,又去适吴。将行,作诗曰:“逝旧邦兮遐征,将遥集兮东南。……过季札兮延陵,求鲁连兮海隅。虽不察兮光貌,幸神灵兮与休。”(李贤注:‘光貌,光仪也。言虽不察见季札及鲁连,然冀幸其神灵与之同美也。’)
梁鸿因为写诗得罪皇帝,逃到“齐鲁之间”,并没有说他到“海曲”,王勃说“窜梁鸿于海曲”,也没有说具体是哪里。我不认为梁鸿到过现在的五莲,论述如下:
(1)、东汉没有海曲县,西汉有,但是有两个,一个位于现在五莲、日照一带,另一个位于江苏北部,东汉时,海曲改为西海,梁鸿即使来到今五莲一带,也是西海,如果要追求古雅,那么,昆山国比海曲县更古,没必要选择海曲县这个旧称呼。王勃学问很大,不至于不知道史实。
(2)、海曲是古人对海隅、海边的习惯称呼,最早出现在晋▪陆机《齐讴行》:“营丘负海曲,沃野爽且平。”营丘在今淄博,靠近淄博的渤海海隅,也叫海曲。王勃作品中“海曲”只出现了一次,与王勃同时代的骆宾王,他的作品里“海曲”出现四次,全都指海隅、海边,
《秋晨同淄川毛司马秋九咏•秋雁》:
联翩辞海曲,遥曳指江干。阵去金河冷,书归玉塞寒。
带月凌空易,迷烟逗浦难。何当同顾影,刷羽泛清澜。
《海曲书情》:
薄游倦千里,劳生负百年。未能槎上汉,讵肯剑游燕。
白云照春海,青山横曙天。江涛让双璧,渭水掷三钱。
坐惜风光晚,长歌独块然。
《远使海曲春夜多怀》:
长啸三春晚,端居百虑盈。未安胡蝶梦,遽切鲁禽情。
别岛连寰海,离魂断戍城。流星疑伴使,低月似依营。
怀禄宁期达,牵时匪徇名。艰虞行已远,时迹自相惊。
《与亲情书》:“风壤一殊,山河万里。或平生未展,或睽索累年。存没寂寥,吉凶阻绝。无由聚泄,每积凄凉。近缘之官,佐任海曲。”
王勃说的“海曲”,只是泛指海边,不一定就是今五莲的海曲。
(3)、梁鸿先到齐鲁之间,后到吴,原因是他仰慕鲁仲连和季札,“过季札兮延陵,求鲁连兮海隅。虽不察兮光貌,幸神灵兮与休。”季札是吴人,春秋五霸之一吴王阖闾的叔父,他品德高尚,不恋富贵。鲁连(鲁仲连的简称)蹈海的典故源自《史记》,《史记•鲁仲连列传》:“鲁仲连者,齐人也。……彼即肆然而为帝,过而为政于天下,则连有蹈东海而死耳,吾不忍为之民也。”又见于《战国策•赵策三》,鲁仲连宁愿蹈海而死也不愿看到秦王称帝,并暂时阻止了秦攻打赵国,鲁仲连是很有骨气和胆量的。
实际上,王勃的“海曲”是从梁鸿的“海隅”化来的,两者都是海边的意思。鲁仲连是齐人,梁鸿来到海隅追寻鲁仲连的足迹,这个海隅必定不在今五莲一带。鲁仲连说那番话的时候在赵国,离齐、赵最近的海隅是渤海的海隅,况且,陆机、骆宾王的诗都把淄川北边叫海曲。
这就出现一个矛盾,海隅、海曲和齐鲁之间是冲突的,二者取其一,我相信前者,海隅是梁鸿自道,齐鲁之间是《后汉书》的作者范晔说的,梁鸿因为得罪皇帝而隐居,必定不会让人知道他的具体隐居地,后人为他作传,只是据传闻写成,并且范晔距梁鸿约400年,史料与传闻可能会出错。
实际上鲁仲连并没有蹈海,他并没有跳海,现在某地开辟公园,立了“鲁仲连蹈海处”石碑,真是无中生有。
(4)、梁鸿、“居齐鲁之间”、“海曲县”、“窜梁鸿于海曲”,把这几个因素结合起来,于是得出结论:梁鸿到过今五莲一带。并且当地还有实物证据。这个结论似乎完美,其实不然。(1)、梁鸿到海曲的说法来自《续修日照县志》,清代考据之风兴盛,到后期,考据之人水平不高,往往知其一不知其二,知道“海曲”,却不明白海曲的真正含义;(2)、以果证因,先得出结论再造祠建台,最后反过来证明结论,后人遂信以为真,辗转引用,就成了确凿的了,《续修日照县志》只是说“似是”,到《五莲县志》就确信不疑了。
(5)、对于梁鸿和五莲的纪念实物这一现象,《红楼梦》里有卓识见解,五十一回:“古往今来,以讹传讹,好事者竟故意的弄出这古迹来以愚人。比如那年上京的时节,单是关夫子的坟,倒见了三四处。关夫子一生事业,皆是有据的,如何又有许多的坟?自然是后来人敬爱他生前为人,只怕从这敬爱上穿凿出来,也是有的。及至看《广舆记》上,不止关夫子的坟多,自古来有名望的人,坟就不少,无考的古迹更多。”
就我个人来讲,我认为梁鸿到过的海曲是今淄博北部海边。
梁鸿到过的海曲在哪里?
你需要登录,才能进行发帖操作
恐怕日照旅游局的领导对你可是有意见了,本来想把“梁鸿到过海曲”作为开发项目的,经你这么三下五除二的一论断,反而成了淄博的了!呵呵! [[i] 本帖最后由 云门王家 于 2007-10-24 23:26 编辑 [/i]]
百家争鸣,谁的论据最充分,可靠性就相对大一些!实事求是吗!孙膑到九仙山读书坐馆,孙膑故乡鄄城就不承认。我们只是从明清有关资料中获悉这么点信息罢了! [[i] 本帖最后由 隽桂德 于 2007-10-24 21:12 编辑 [/i]]
梁鸿(约25—104年),字伯鸾,东汉初的隐士,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王莽末,梁鸿幼年,随父寓居北地(在今甘肃庆阳西北)。东汉初,曾入太学受业。学毕,在上林苑牧猪。后归平陵,娶孟氏女子,有德无容,为她取名孟光,字德曜。后共入霸陵山中隐居,耕织为业。汉章帝时,因事出函谷关,经过京城,作《五噫歌》讽世,章帝闻知,不悦,下诏搜捕。于是改姓运期,名□,南逃至吴,依大家臯伯通,居庑下,为人赁舂。东家见孟光进食"举案齐眉",认为妻子对丈夫如此敬重,可见并非一般佣工,乃礼遇之。梁鸿遂在吴闭门著书。死后葬于吴义士要离墓旁。其妻携子回原籍!
读过此文,感慨夫子的博学之外,但有以下几点共商榷: 海曲有两个的论断欠妥!日照和江苏北部在地理区域上有所重叠,我前期曾经看过田文阁《走笔建置悟沧桑》一文,并收录如下: “两海曲”之说,《汉书》琅琊、东海两郡各有一海曲县。这是当时的书写之误,东海郡之海曲,实为海西。王莽曾改其名为“东海亭”,故址在今江苏省灌南县。在《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中,对此有专门标注。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云: 海西县……汉书地理志作海曲,钱大昕曰:曲当作西。李兆洛也谓海曲为海西之讹。 钱大昕,上海人,清著名学者。 李兆洛,江苏武进人,清地理学家 另,梁鸿与妻、子居住的是“齐鲁间”,分界线齐长城北为齐国,以南为鲁国。齐长城遗址经过我的老家----东云门,这又与清光绪《续日照县志》记录的相符,“高泽水北流,将入莒界,石崮高起,俗名鸿名,相传为梁鸿旧游处。按梁鸿曾居齐鲁之间,王勃《滕王阁序》中‘窜梁鸿于海曲’,似实指其地。后人景仰,因于台下立梁鸿祠,久圮,有断碑沉埋荒野。”1992年出版的《五莲县志》也记载此事:梁鸿“曾游于高泽河将入潍水处的石崮一带,故后人称此崮为鸿台,并建梁鸿祠以为纪念”。现在的淄博市在齐长城以北,当时属于齐国所辖,这与“齐鲁间”不符。 再者,梁鸿从“齐鲁间”奔吴地(今苏州一带),应该走的路线是经过今日照地面的,没必要从“齐鲁间”绕行到齐国的淄博再南下奔吴地。 最后所说的,淄博以北的海就是现在东营一带的海,当时全是一片盐碱滩,不毛之地,梁鸿去干什么!
我也不认可孙膑到过五莲山的说法。现在各地开发旅游资源,乱编历史,抢夺名人,种种现象不一而足。当前的各种论证、鉴定混乱,即使是那些所谓的文物鉴定专家,某种程度上也存在视交费多少写鉴定的潜规则。
多谢云门王家鼓励、提醒,我只是据《汉书》查到两个海曲县,没有再往下查,钱大昕说话的分量我清楚。不要纠缠在“齐鲁之间”上,前人就是被这个迷住眼的。要隐居,哪里都可以去,东汉时,今淄博北边不一定是盐碱地。田文阁的文章我看过一篇,也是写梁鸿与海曲的关系的,文章里把“鲁连”理解错了。
梁鸿到山东的落脚地,他自己说是“海隅”,三百多年后的范晔说是“齐鲁之间”,又过了二百年,王勃说是“海曲”,又过了一千多年,人们认为是“日照(今五莲)”,寻找出真相,需要从头开始。 梁鸿“求鲁连兮海隅,”先到“海隅”,海隅在东汉之前有两种含义:(1)、海边,《尚书•君奭》:“我咸成文王功于不怠,丕冒海隅出日,罔不率俾。”日头是从海边升起的;(2)、齐地的一个大湖,《吕氏春秋•有始》:“九薮:吴之具区,楚之云梦,秦之阳华,晋之大陆,梁之圃田,宋之孟诸, 齐之海隅,越之鉅鹿,燕之大昭。”《尔雅•释地》:“鲁有大野、晋有大陆、秦有杨陓、宋有孟诸、楚有云梦、吴越之间有具区、齐有海隅、燕有昭余祁、郑有圃田、周有焦护,十薮。”不管是九薮还是十薮,都有齐的海隅。梁鸿说的“海隅”,如果是第二种含义,可以是“齐鲁之间”,鲁仲连说他宁愿蹈海而死,而这个海隅只是个湖,不符合;如果是第一种含义,就是陆机说的“海曲”,即淄博北边的海滨,而这个海曲,是齐地的,鲁仲连是齐国人,正符合。因此,海隅的两种含义,使范晔和王勃的理解产生了分歧。到东汉,a、海曲县的名称已经不用了,b、鲁仲连是齐人,海曲县不属于齐,c、梁鸿如果真的到了今五莲所在的海曲县,他就写“求鲁连兮海曲”了,他都把要去的地方说出来了,正要离开的地方有什么不能说的? “窜梁鸿于海曲”的“海曲”,只能理解为海边,把海曲理解为海曲县,经不起推敲,况且,历来的注释没有把海曲注为海曲县的。
为高老夫子和云门王家严谨而又热烈、谦虚而又互相尊重的的学术交流叫好!欢迎这样的学术争鸣!好多人不是说九仙论坛死气沉沉或者争论气氛不热烈吗?得看以什么样的方式争鸣,得看是为学问争鸣还是单纯的渲染气氛争鸣。
真是长学问,长见识!
多谢膏泽人老先生鼓励。 这算不得什么,我的主要工夫不花在这些上面。再卖弄一点,九仙山人擅长丹青,不知道九仙山人有没有画过骑马的古人,画骑马的古人,有些知识需要注意:(1)、姜太公不可能骑着马,在战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之前,中原人不骑马,战场上的将帅是坐在战车里的;(2)、项羽、曹操不可能把脚踩在马镫上,出土的最早的马镫在西晋永宁二年,即302年,在西晋之前的两汉三国,古人都是直接骑在马背上,两腿夹住马肚子,即使到了西晋,马镫还只是一个,供上马用,到了南北朝才出现两侧的马镫,大约在唐代,马镫从中国传到西亚、欧洲。
好多民间东西都经不起推敲。看现在古装戏,历史知识错误更是比比皆是。
听说谭其骧和他的学生搞了个中国历史地理图,那里有海曲吗? 看海岸曲曲弯弯, 俺倒觉着海曲像海边。齐鲁之间,是否一定是齐国与鲁国的边界呐? 在边界上似乎有齐国与鲁国都不管的好处。齐鲁之间似乎看成是齐国与鲁国的地盘上呐。 来证明梁鸿是否来过日照,感觉意义不大,毕竟梁鸿又奔向别处,齐国与鲁国的人给梁鸿多大帮助呢? 没有帮助的话,怎么好意思再提;有帮助的话,也不好意思呀。 俺是学理科的,不懂文,见笑了。
现在,历史名人和名胜古迹能够提高地方的知名度,能够带动旅游和招商引资,也成了地方的无形资源。 一部电影《少林寺》把河南登封的少林寺叫响了。游客多了,郑少高速和登封到洛阳的高速也修起来了,连俄罗斯总统普京也去了。旅游业、餐饮业红火了,吸引了世界许多武术的爱好者,建起了许多武术学校........... 所以,都在考证,都在争,争到争不到手,先弄出名气来,分一烹无形资源再说,呵呵!
85版《红楼梦》电视是例外,里面人物的言谈举止、服装头饰,户外建筑、室内装饰,等等,基本都是合乎史实的,这要归功于那些顾问,他们都是当代一流的专家学者,个个一言九鼎。
You zi 的话有意思,我们学文的,不讲“理”。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我没查,不知道有没有海曲县。 执着认为梁鸿到过今五莲的人,就是在“齐鲁之间”上纠缠,唯有如此,才能为五莲与名人拉上点关系。岂不知,范晔也不清楚梁鸿到了哪里,含糊地说“齐鲁之间”,或者齐、或者鲁,反正就是山东那一带,“齐鲁之间似乎看成是齐国与鲁国的地盘上”,you zi 的理解很到位。 海曲就是海岸弯曲的地方,“看海岸曲曲弯弯, 俺倒觉着海曲像海边。”you zi 的理解是正确的,淄博北边和日照南边都是弯的,都算是海曲,梁鸿自己说“求鲁连兮海隅”,这只能是齐的海曲、今淄博北边。 You zi 的理解比许多人都要准确。
把梁鸿和五莲强拉关系,一是为自己壮胆,五莲这个地方还没出什么名人,找个名人给自己打打气,壮大一下声势,没有名人似乎感到本地缺点儿什么;二是为了旅游开发,这是利益之争,南阳和襄阳在争诸葛亮,辽阳和丰润在争曹雪芹。五莲也争吧,但愿有人能把我的论证全都推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