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臧运和的《静庵文存》手记
张传生
一
远离家乡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哪怕收到家乡的只言片语,也会使你兴奋大半个时辰。“五.一”长假期间,邮递员给我送来了家乡的包裹,里面不是“礼轻情谊重”的“只言片语”,也不是消费品,而是老友臧运和先生继诗集《故乡情思》之后新出版的《静庵文存》。我爱不释手地捧读飘着油墨清香的《静庵文存》,品咂中为作家这种契而不舍的精神所感染;为作家在“退居二线”和“退休”之后笔耕不辍、佳作连连而兴奋;为作家潜心研究,勇于探索,艰苦拼搏的勇气而钦佩;为作家德艺双馨,求真务实,表里如一的作风而赞叹!
二
我同作家臧运和先生相识四十六年之久,相知亦有三十余载,文化血管中同样流淌着故土古越文明的血液。五莲县东南数镇所包括的“会稽山”、“五莲山”、“马耳山”之阳曾是吴越之地。臧运和先生的祖先故地,是与越毗邻的齐地马耳山下的历史名村仁里。“仁”者,仁也。仁,在《论语》中,出现109次之多,是历代封建文人所推崇的核心价值观。“仁里”二字不言而喻,是仁者故里。他表明这个村庄文墨源远流长,文化底蕴的深厚,曾是书香飘荡,商贾堂号震世,为令四乡八邻人们所敬重、敬仰的文化村庄。
作家臧运和先生受到环境的熏陶,自小耳濡目染这种文化氛围。由于父亲早年投身革命,家庭的重担过早地落在身为长子的肩上,他帮助含辛茹苦、柔弱的母亲拉扯四个年幼的弟弟,直至15岁时,才跨入学校的大门。一个渴望知识、渴望读书的年轻人,走进学校如饥似渴求知的“贪婪”和“灵气”,使他用了别人一半的时间完成了小学到初中的学业。
1958年,他到工厂当学徒工,经过自身持之以韧地努力与拼搏,先后任车间主任、工厂书记,后任局长,在事业上一步一个脚印,挥洒了他青春年华的无数汗水。
俗话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他常常把“金碑、银碑,不如百姓的口碑”当作自己的人生激励,在工厂当书记时,他一年为职工办10件或12件好事,这些“好事”决不是为了宣传和政绩,而是体恤民情,关注职工,关爱弱者,实实在在地解决职工的所想、所盼。时至今日,他工作过单位的众多老职工都为他津津乐道,留下了良好的名声。
臧运和先生在从事繁杂而又艰巨的工业管理工作期间,正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很多管理既牵扯卖方市场,又从属买方市场,既当“婆婆”,又当“媳妇”;既消耗材料,又销售产品;既有人求,也求于人。无论是当书记也好,当局长也罢,面对如此错纵复杂的社会背景,如果没有个三拳两脚,就会被那些人云亦云的人唾沫星子所淹死。工业生产要求分工明确,管理复杂,计划周到,操作严密,技术要求高,综合能力强,管理要求具备较强的计划性、信息性、预见性、协调性、可控性。“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臧运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对工业生产过程管理的现代意识屈指可数,可以说,在五莲县境内,他是少有的几名懂工业、善管理、熟悉工业生产流程的高级管理者之一。他对于五莲县工业生产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
作为企业家的臧运和,像登山运动员那样,凭自己的热情和对祖国人民的满腔热情,忘我的牺牲,用毕生精力书写着自己的人生。
作为作家的臧运和,在繁杂的工作、应酬之余,仍然利用非常有限的业余时间发奋读书,查阅经典,致力于文学创作。他以滴水穿石的毅力,终于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991年,年过半百的臧运和先生发表处女作诗歌《暮雨》之后,一发而不可收,诗歌、游记、散文频见报端,有不少作品得到文学爱好者的好评,作为综合性艺术的文学创作,纯粹而高雅,来不得半点虚假,臧运和在文学上取得的成绩不仅仅是他的创作热情的驱使,更是他厚积勃发的结果。
臧运和的诗歌堪称“爱歌”。从开始学会用笔表达自己的所观所感,他满怀柔情地热爱生活、热爱父老乡亲、朋友和同志,热爱生养他的故乡以及祖国的山山水水……。献给读者的《故乡情思》、《静庵文存》没有旁观者的冷漠和优雅,一点儿也不虚淡缥缈,相反,篇篇感情饱满,篇篇爱心拳拳。醇厚的乡情,慈睦的民情,珍贵的友情,向往大自然的爱美之情,般般汇聚在作家的心田,化作浓郁的诗情,从质朴无华的笔端流出,伴着故乡潍河清新的流水,萦绕终年傍依在五莲山峰上的野杜鹃的芬芳,点缀秋韵的红叶,暮雨的清新,映山红的烂漫,如同一首首挚爱的赞歌。
臧运和先生赞美他故乡优美的自然景色,更赞美拥有源远流长的礼仪传统的乡风民俗:“阳光撒落一地/醉人的温情/此起彼伏的绿浪/弥漫碧野/辛勤的母亲/在麦浪中间直起腰来/远来的风/擦干他额角上的渍汗/田野/茫茫无际/希望/近在咫尺/是谁在静静地倾听/青青麦苗拔节/ 抑扬顿挫/似轻敲竹板/歌唱春天”(《麦苗青春》)这是献给母亲含辛茹苦的敬意,也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于同自然灾害,同苦累作斗争的深情写照。
四
《静庵文存》中的散文纪录作家的游踪,涵盖故乡情思、他乡风光、异国风情等,不乏民间传说、幽默故事的整理及其历史文考,抒发作家的情感。
在作家的笔下,《海右仙境九仙山》、《常山雩泉》、《春登齐长城》、《大青山“拥翠峡”》、《望海楼记》、《探奇马耳山》、《兰陵峪》等篇什,捕捉故乡名胜的迤逦风光,对地域历史文化遗迹都有个性化的探究。在《深秋九仙观红叶》中,作者以流畅的笔墨“勾染”出九仙山深秋的景致:“只见那峡谷两边的悬崖上的五角枫、火炬树、黄连、槲树、麻枥、朴树、苦树、梓树、刚竹、端秀等,在晨光照耀下各显其能,红黄橙紫,五彩缤纷,汇成了火红的海洋……,唯有这里的红叶盛景,令人惊呆。山上山下层层叠叠,到处是一片嫣红,象朝霞铺满蓝天,似万匹红绸裹着苍郁的群峰,微风一吹又若火焰在燃烧,在跳动,我不禁吟起‘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红叶染红了山川秀水,“朝霞铺满蓝天”、“万匹红绸”、“若火焰在燃烧,在跳动”等词句,恰当地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动静结合的状物描写,再现深秋九仙红叶夺人心魄的“艳”,也染透了作家那纯正、激情的心,让读者沉湎此中浮想联翩。“俯瞰东方大地千里碧绿,农田、稼禾、水库、果园、油路如诗如画;远眺黄海“水天一色”;晨观日出,赤日冉升,胜似泰山日出;耳听涛声澎湃,眼望海韵凝思,放眼沧海外,得意峻山中……”(《望海楼记》)这一“观”,一“听”、一“望”,传神地反衬出望海楼神奇瑰丽的云海,“极目楚天舒”般的“开阔”,使人感慨大自然的奇妙与“鬼斧神工”,“自然”似入仙境一样惬意。
作家饱蘸笔墨,尽情地抒怀了对故乡故土,对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古老土地的山山水水的眷恋之情。“马蹄河是母亲河,它流域村庄密布,两岸土地肥沃,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永远不会忘记它的养育之恩,它的温暖与慈善,如同母亲一般,使生长在这里的人,不管走到哪里,总是在梦里沐浴思乡之情,甜甜的流水总是在心里淙淙流淌,那涓涓的音韵滋润着归乡的思绪……”(《马蹄河》)作家对一条名不见经传,在地图上几乎找不到的河流,为什么有着如此深厚的感情?这不是因为两岸风景的美丽,不是因为“花香鸟语”,也不是浩浩荡荡流入潍水的奇观,而是作家对故乡一草一木的珍爱,从心底对养育自己的故乡人民的感恩与敬意!正是如此内心的积淀与铺陈,作家笔下的散文无论写景状物,还是白描叙述,很多篇幅都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
特别难能可贵的是,作家不仅仅关注关怀故乡、故土的人文景观,他关注的目光更多的投向人类对大自然的保护,对古文化、历史遗迹的探究和挖掘,作家默默无闻、一丝不苟地为文作人,关照已被淹没的齐鲁文明与古越文化,许多褪色的历史回响在他笔下重新绽放异彩,一些被埋没的古越大地的历史文人在他的文中再次鲜活,成为今人的一面面镜子。
掩卷《静庵文存》,臧运和为我们创作了许多意味隽永的佳作,令人逸兴盎然,堪称“胸藏千般故事,妙笔挥洒自如”,不啻齐越故土盛开的奇葩。
戊子年立夏日济南草芥书斋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高级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