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过寒食,记得早上喝有菠菜的疙瘩面汤,吹自己用柳枝、松枝皮做的哨子,门框上插上柳树和松树枝。最有趣的是荡秋千啦。山东老家把“荡秋千”叫做“趋悠千”。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家乡还很穷,秋千绳是用一种比较细的高粱杆,敲扁了用水泡过后拧成的。秋千圈用较粗一点的鲜腊条,用火烘后,弯制而成。秋千杆子是各家各户凑起来的,那时候的邻里关系很和谐,没有把金钱看得那么重。秋千做好后,总是放一挂鞭炮,才开始启用。
小伙子往往趋得很高,把埋在地里的杆子晃得咯吱咯吱作响,怪吓人的。
大姑娘小媳妇总是穿着漂亮的衣服,成对趋秋千,悠来荡去,象翩翩起舞的蝴蝶。
小女孩往往坐在上面,由一个大人带着过一把瘾。
大人下来后,小男孩们蜂拥上去抢着凑热闹,往往被大人们“去去去”撵到一边去了。
中年妇女们摇摇欲试,往往两个一起,每人坐半边,各用一条腿在地下蹬,口中念念有词:
“一蹬蹬,二蹬台,三穿袜,四穿鞋,五蹬小姐,六蹬踏板翻悠千。”
念最后一句的同时,二人一起从秋千绳外侧转了过来。于是继续“一蹬蹬,二蹬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