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 本帖最后由 金牛栏主人 于 2012-12-21 09:08 编辑 [/i]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农村,人们的物质生活吃、住、行等方面水平普遍都不高,但也有在当时领先普遍水平的,最早享受到较现代用品的一部分人,那就是吃国库粮的工人,干部,和在外闯东北的。
手表在当时来说就是很有代表性的奢侈品,也象征着戴表人的身份。戴手表的人也常常在人们面前炫耀,有的甚至穿着长袖褂子故意将袖子挽起来,露出明晃晃的手表昭示他人。
在外面闯东北的年轻人为了能顺利地好找媳妇,不管是挣了多少钱,回老家时首先买上块手表戴上。来到家后见了乡亲说话再撇着腔(老家俗语叫“蛮”),其实也就是半生不熟的普通话。
那时只要是闯外的,不管是当兵的还是闯东北的,来家的几天里就会不断有很多老少爷们到其家里看望,围坐在炕上问长问短,好奇地打听着外面的新鲜事情。据说有个小伙子在回答他大爷问:“二侄子剩木时候来地”时回答:“昨晚来地”,在一旁的父亲一听就不顺耳,于是大怒道:“你这小私孩子,才出去几天?连话都不会说啦?你说坐碗来地,你还不说是坐盘来地”!
骑着辆自行车(老家人也叫脚闸车)在路上在当时也是很令人羡慕的,在县城当工人的骑着辆自行车回家,自行车的主架梁多数用彩色塑料带,有的用牛皮纸或布条缠起来保护着。每当停下来就用布仔细地擦试着,自行车一般是不舍得向外借的,如果有人借的就以“没气了”、“滑轮”“链子松了”“闸不好使”等理由搪塞过去。
奔波在乡间的送信邮递员骑得自行车基本上是深草绿色,车梁上有个乘报纸和信件的大帆布兜,人们见了就知道是送信的还不会说什么。有时见了那些尤其是一些公社派来驻村的蹲点干部,穿着雪白的的确良褂子,挽着袖子,戴着手表。骑着自行车,车把上挂着个人造革提兜,打着铃铛飞快而过时,在坡里拾草的小孩子们就大喊着:“一个兔子没有毛,两腿蹬着使劲刨”。
由于探矿需要,乡村还算是比较早地修起了沙土公路,路上就跑开了地质勘探队的汽车。有一次有上边的大领导来了,开来的是辆吉普车,在路边地里干活一帮劳力看见就羡慕的不得了。其中有个人不禁就说道:“咱什么时候能坐上这样的车,死了也值过”。旁边另外一个人听了却说:“坐车也不是你这熊样的”!“我的样不好,就你熊样的能坐”?于是俩人一来一往,谁也不让谁,也谁也不服谁,最后俩人闹翻了脸,抱起了个子(摔跤),其它人拉着劝着俩人方才罢休。
地质勘探队的人属于吃国库粮的工人,那时人们羡慕当工人。他们吃的饭在当时人们来说就是很好的了,天天白面馒头,用猪大油炝锅炒的菜,那个香味在村里老远就能闻到。
每到开饭的时候工人们端着长方形的铝饭盒嘻嘻哈哈地去伙房,有的人一边走着还故意地用勺子敲打着饭盒。对一年到头除了逢年过节以外基本上吃不上细粮的人们来说看着就不顺眼,听着也刺耳。就私下说端的饭盒是猪食槽子,开饭的时候就是XX队又开始喂猪了。
由于物质生活贫乏,人们基本的欲望都得不到满足。相比之下人们往往会产生一些不平衡的复杂心理,怨天由命,恨其不争。有些言行也真叫人苦笑不得,所表现出来的羡慕、嫉妒、恨情绪多少是带有偏激、扭曲和无奈。
[i=s] 本帖最后由 梅竹 于 2012-12-24 08:48 编辑 [/i] 呵呵,这些都好像是昨天的事,拜读!
[b]回复 [url= 网站链接 ]1#[/url] [i]金牛栏主人[/i] [/b]
给驴割草小孩子们,看见骑脚踏车的过去了,齐声高喊:
“两个轱辘一架梁,
上面驼个兔子王,
见了老子不让路,
滴沥刚啷摇铃铛!”
[b]回复 [url= 网站链接 ]1#[/url] [i]金牛栏主人[/i] [/b]
老乡的描绘真切而生动。现在的生活也许是当时普通人们难以想象的。
[b]回复 [url= 网站链接 ]1#[/url] [i]金牛栏主人[/i] [/b]
现在吃上国库粮的,又开始羡慕嫉妒庄户人了......
应该说,是因为当时的政策导致了农村的穷困。国家一直是穷农村之全力保障城市供应,而农民的粮食和物资奇缺。一直到八十年代大包干实行,才略有缓解,但各种义务工、基建工、提留、统筹之类,仍然压得农民非常辛苦。直到前几年取消农业税,农民才算是真正松了绑。而此时的农村和农民,已经远远地被城市落在了后面。农村的衰败和消失,令人惘然失措。
[i=s] 本帖最后由 金牛栏主人 于 2013-1-17 20:01 编辑 [/i] [b]回复 [url= 网站链接 ]5#[/url] [i]薛村东施[/i] [/b]
羡慕、嫉妒、恨主要是贫富差距。
这种现象当前也存在,比如仇富等。
[b]回复 [url= 网站链接 ]6#[/url] [i]中至[/i] [/b]
穷困---衰落!!!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