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成章《富贵牡丹图》惊现莒县
木 野
于成章《富贵牡丹图》
清代民国,在莒县城南于家庄,活跃着一个绘画世家,这就是于家庄于氏家族,在这个家族中,几乎人人能写会画。莒县人常说的于心嗣、于香涛、于寿山、于寿三、于子谷、于子秀、于疆辰、于少山等数位清代画家,都出自这个家族。
2012年3月初,又一幅民国初期的《富贵牡丹图》真迹在莒县被发现,这幅画的作者名叫于成章,是于家庄于氏家族新发现的又一位著名画家,也正是清中期名动齐鲁的诗古文大家于学谧的直系后裔。这幅《富贵牡丹图》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幅于成章花卉佳作,极具收藏价值,他的发现对于进一步丰富于氏绘画艺术,对于全面弘扬莒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这幅《富贵牡丹图》,画心长132厘米,宽63.5厘米,是一幅大中堂画作。画的主体部分绘了一株从岩石旁边生长出来的牡丹,盛开的牡丹为四个花蕾,花儿次第开放,不卑不亢。虽为墨笔小写意牡丹,但看去栩栩如生,让人可以想象得出那绛红色的枝干和绿中闪红的叶子,正鼓足勇气,奋力抽出嫣红的芽苞,绽放着粉红的紫色的花朵,把最丰满的身姿奉献给人间。牡丹,不愧为花界之王。
画的左上角是题跋和落款,书法精美流畅,颇具文人气息。题跋为:“魏紫姚黄,花界之王,压倒群芳,富贵名扬。”款识是:“岁在庚午巧月下澣仿瓯香老人画意于环翠书轩,古城阳于成章”。“庚午巧月”为1930年7月,“瓯香老人”是指清代名画家恽寿平,“环翠书轩”为于成章的画室或书斋。用印为篆书白文石印“于成章之印”,具有明清文人印的篆刻风格。此画诗、书、画、印浑然一体,相得益彰。这幅画作于1930年7月,八十多年过去了,至今仍保存得非常完好,陈年的沧桑并没有掩饰住牡丹美丽的身姿,真是一幅精品牡丹画作。
于成章牡丹款识和局部图
从专业的角度看,此画独宗恽南田没骨画法,用墨极其精彩,墨分五色在这幅画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满幅虽然没用一点彩色,但通过其灵活的用笔,中侧锋变化,赋予了这株牡丹无限的生命力,此时无彩胜有彩,还更增添了几分文人气息。足见作者深厚的绘画功力。另外,这幅画的题跋也很讲究,从画面形式看,牡丹的形态呈“S”形,在增加牡丹生动性的同时也增加了一些不够稳定的因素,而左上角的题跋则通过文字的排列,增加了几条长短不同的垂直线条,使整幅画画面更加稳定,足见作者对于此画的苦心经营。
于成章《富贵牡丹图》惊现日照,使我们对于成章及于氏家族绘画艺术的考证又前进了一步。明清以来,莒州于氏以诗文书画传家,成了莒州一大文化望族。该家族自明末至民国间,培养出了一大批名动青州、沂州的学者、诗人、书画家、金石学家。明末清初有著名学问家于心嗣,诗古文大家于学谧,他们以诗词书画鸣世,为世人所称道。清代中后期至民国间,于氏家族百花齐放,艺术水平达到了最高峰,学者、诗人、词人、金石收藏家、考据学家、武术家、名医、百工高手、教育家、经史学家、弈棋操琴高手(本文从略)……如雨后春笋,群星璀璨。
莒县于氏虽然政治地位不如莒南大店庄氏,但其家族人才济济,艺术人才之多在莒州堪称第一,形成了独特的“于氏文化”。于氏文化具有鲜明的特色,这就是以绘画兴业传家。于氏绘画题材广泛,山水、人物、花鸟、瓜果、鱼虫都有涉猎,又以山水和牡丹称最。四百年来,“于氏牡丹”一直称雄莒州,成了莒州绘画一绝。
于成章生于绘画世家,血液里传承着于学谧等先祖们的聪明睿智,有着良好的先天素质,又接受了良好的后天教育,得到了祖父于长龄和于锡朋、伯父于子谷等前辈的长期教授,又与弟于少山、侄于朋远、曾孙于疆辰等人切磋技艺,相互促进,加之广研历代绘画精华,遍历各种花卉草虫,终成一代牡丹名家。于成章时期于氏牡丹绘画已经想当成熟,这时期的于疆辰、于朋远、于子秀、于成章和于少山,五人为同龄人,于疆辰最大,于朋远最小,他们年纪轻轻都已名声大噪,堪称“于氏牡丹五杰”。
据《城阳于氏族谱》记载:于成章,谱名于开文,以字行世,生于光绪元年正月二十五日辰时,娶莒州城北关前任莒州吏目陈某之女,陈氏生于光绪元年十月初五日辰时,夫妇同年同时不同月诞生,也算是天作之合。陈氏未生儿子,于成章继娶侧室何氏,生二子于蓉津、于华津,于华津夭亡。于蓉津成为于成章唯一传人,蓉津娶薛氏为妻,生平子女皆不详。于成章卒于大连,可能是流亡,或是投亲,或是卖画发展。他的卒年估计在1945年左右,他生活的主要时间在民国动荡时期,他跟从祖辈父辈的主要学习时间约在1880—1920年期间,到1930年,56岁的于成章已自立,所绘的牡丹图已入化境。由其“卒于大连”这个信息,我们可以推测出,于成章的画作可能流散到了“大连”,这也可能正是莒县罕见其画的一个原因,但笔者所见这幅作于1930年,又在莒县被发现,说明他此时可能还在莒县。关于于成章的生平,鉴于目前的资料,只能做以上粗浅的考证。
于成章的二弟于开武,生于光绪七年十一月十五日,娶莒州苏家庄张希廉之女为妻,生女一人嫁邻村刘家菜园刘某。于成章的父亲于廷璠,生于道光二十四年五月二十日,卒于民国十五年七月三十日,享年82岁。他娶有三位太太,第二位是石井庄张怀松之女张氏,生子开武;第三位是侧室李氏,比二太太张氏大四岁,李氏正是于成章的生母。于廷璠兄弟六人他最小,五哥于廷璧就是画家于子谷,他是太学生,其子于开先正是画家于少山,于少山生于光绪三年九月九日,比于成章小两岁。于成章的爷爷,正是于长龄,他就是莒人常说的的画家“于寿山”,他原名叫于绳祖,是同治时期的恩贡,因学问宏富候选教谕,他的泼墨山水继承了先祖于心嗣的绘画风格,兼善花卉、鸟兽、虫鱼等,有大家气象。于长龄之父于湘兰,号香涛,因此世称“于香涛”,他是道光年岁贡,候选训导。也善书画,精诗文,著有文集《双桂轩文钞》和诗集《消夜诗草》传世。于长龄的祖父正是名贯齐鲁的大学问家和画家于学谧,于学谧有两位太太,第二房为诸城监生刘秉巽之女,也就是刘墉的孙女,他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于香涛正是刘氏所生。因此刘墉对于学谧的发展非常重视,于学谧的成名,刘墉功不可没。于学谧堂弟于学训是举人,也是著名学者。于学训之孙于锡朋,五品衔,他就是著名的花鸟画家于寿三,他的花鸟画取材范围很广,家禽、八哥、萱草、桃树等皆在所绘之列。于学谧和于学训兄弟的共同祖先叫于东皋,于东皋跟于树封的祖先于东郊又是族兄弟。于树封以“于疆辰”之名行世,从年龄上看,于疆辰比曾祖辈的于成章、于少山分别大7岁和9岁,也还算是同龄人,所以相互之间的切磋自然是少不了的。
于成章称于香涛为胞曾祖,称于长龄为胞祖,称于锡朋为叔伯祖,称于廷璧为胞五伯父,称于疆辰为曾孙,称于开先为堂弟,称于朋远为侄,称于子秀为孙。他们祖孙七代画家,代表了于氏牡丹绘画的主流和传承。研究他们的牡丹绘画,便可勾勒出于氏绘画的概貌,使今人既可从纵的方面窥视于氏绘画的传承和发展,又可从横的方面,放眼于氏家族在每一个阶段的繁荣状况。到了民国时期,以于成章、于少山为代表的于氏牡丹绘画又达到了一个新高峰,民国改元并未能影响于氏绘画的发展。这一时期,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向他们索画者络绎不绝。于氏绘画技法传统的痕迹很明显,这就是所绘牡丹枝叶茂盛,丰肥饱满,生命力十足;但他们又有自己的特点,于成章55岁左右的牡丹,已经对枝叶的画法有了新的追求,这就是回归自然,善画野生状态下的牡丹,清癯瘦劲的枝叶烘托出一朵朵丰满的花朵,足见牡丹花正犟着劲地怒放,所有叶片也拧足了劲,把自己的一切全部贡献给了花朵,每朵花也是不负众望,盛开的令人恋恋不舍,使人们真切感受到了牡丹花的奉献精神和团结精神。
莒县城南于家庄地势平坦,土壤深厚而肥沃,在封建社会,土地是最重要的生活资源,这里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于氏绘画人,于氏牡丹根植于于氏文化浓厚的氛围中,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其影响也是非常深远的,清末沂水岜山的阎法曾等人的牡丹,受了于氏牡丹的影响,阎法曾所绘的雨后牡丹迎风摇曳,生机勃勃;如今,莒县众多画家及许多于氏子孙,视于氏牡丹为范本,临摹、仿写,学习技法,传承精髓,正在把于氏绘画和于氏文化发扬光大。新一代“牡丹人”正在莒州大地上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并茁壮成长。
于寿山《山水图》 于长龄《牡丹图》 寿三《牡丹图》
于子秀《牡丹图》 于疆臣《牡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