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 本帖最后由 隽桂德 于 2013-9-19 12:35 编辑 [/i]
九仙山隐士吴尚端考略
九仙山隐士吴尚端考略
隽桂德
[attach]22633[/attach]
在长期的金石考释与碑帖收藏实践中,一个人的名字渐渐进入了我的“视野”。这个名字无数次出现在明万历朝的重要碑刻、石刻中,特别是多次出现在九仙山一带,这人叫吴尚端。他的镌刻刀工化尽,已达炉火纯青之境。结合其他许多发现,笔者认为吴尚端不是普通的民间雕刻工匠,而是一位水平很高的镌刻大师,甚至同时是一位著名的篆刻家。那么为什么吴尚端名不见经传,史料也鲜见记载呢?原来他是五莲县九仙山下筑室隐居的一名身怀绝技的隐士。本文我们通过吴氏遗存石刻,对吴尚端及江南吴氏做一粗浅的探究。
一、 吴尚端遗存石刻
吴尚端刻《白衣经》拓片局部
吴尚端刻石之一:《白衣大悲五印心陀罗尼经》,简称《白衣经碑》,青州博物馆藏,刊刻于明万历四十一年癸丑五月初八日,万历四十一年即1613年。由吴门仇大家浴手写,奉佛弟子石愔同妻邢氏虔诚捐施,奉佛弟子邢从言(邢玠之子)重沐拜敬书,署款“吴门吴尚端临摹上石
并刻”。
吴尚端刻石之二:兵部尚书益都人邢玠父母墓志《明诰赠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西冈邢公暨配累封一品太夫人郑氏合葬墓志铭》,青州市博物馆藏,刻于万历三十四年,即1606年。署款:“吴门吴尚端临摹上石并刻”。
吴尚端刻石之三:南京户部郎中益都董汝瀚夫妇墓志《明奉政大夫南京户部郎中西屿董公暨配封安人徐氏次配钦旌贞节丘氏合葬墓志铭》,刻于万历四十三年,即1615年。此墓志由吏部考功清吏司郎中福闽董应举撰文,湖广布政使司右参政临朐冯瑗书,户部江西清吏司郎中邑人邢慎言篆,吴尚端署款“吴郡吴尚端刻”。
吴尚端刻石之四、五:五莲县九仙山丁氏石祠内有八块石刻,其中有两块带有吴尚端镌刻款,皆刻于万历四十年壬子春,即1612年春。观其他六块石刻的风格和刀法,与这两块实出一人之手,笔者认为都出自吴尚端之手。为严谨起见,本文仍采用其落款的两通石刻。
1、《题少滨丁宪副公祖石祠四首》刻石,为诸城知县进士唐文焕题写的四首诗,署款“关中唐文焕谨题 姑苏吴尚端刻”。
吴尚端刻《题少滨丁宪副公祖石祠四首》
2、《柱史丁公石祠记》刻石,题款“万历四十年壬子春三月 邑后学王化贞顿首拜撰并书 吴郡吴尚端摹上并镌”。
吴尚端刻《柱史丁公石祠记》局部图
吴尚端石刻之六:《五莲山重建大护国万寿光明寺碑记》,位于五莲山光明寺门东侧,刻于万历四十年仲秋。赐进士及弟通议大夫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翁正春撰文,赐进士出身郎吏科给事中张延登书丹,赐进士出身文林郎刑科右给事中马从龙篆额碑文后面落款“时万历四十年岁在壬子仲秋吉旦建奉敕住持僧明开勒石,邑居士臧惟几立,礼部儒士吴郡吴尚端镌字”。
吴尚端刻《五莲山重建大护国万寿光明寺碑记》局部
吴尚端石刻之七:晚明四大书法家之一山东临邑县邢侗临摹的米芾小楷《西园雅集图记》碑,临邑县邢侗纪念馆藏,刻于万历三十八年,即1610年,落款“吴门吴尚端摹上石并镌”。吴尚端与其父兄花费近十年的功夫,为邢侗镌刻了大量的石刻,这应是其中之一。
吴尚端石刻之八:万历二十六年状元、礼部尚书益都县人赵秉忠撰文残碑,临朐县沂山东镇庙内,刻于万历二十六年,即1598年。落款“姑苏吴尚端镌”。
吴尚端石刻之九、十:两次镌刻日照《乡贤名宦祠碑》。日照厉瞻撰《刻乡贤爵里述》,对吴尚端两次为日照厉氏刻碑做了记载,并高度评价了吴尚端镌刻。《刻乡贤爵里述》全文如下:
按名宦乡贤两祠之有考也,自吾邑李太僕始。时姑苏吴君篆刻妙天下。寓东武南山精舍。太僕以一介召不至,卑辞折简,凡三致,殷勤而后造焉。爰砻坚珉篆两祠爵里而授之镌榻成。小子瞻从叔祖若侗先生所披椟一过。体备众妙,令人精神顿生。其两祠记仿佛石亭先生笔意,尤为叫绝,信希代之宝也。己卯春,先广文府君殉难海丰,归襯之日,邑侯刘公采父老舆论,以乡祠上请。当事者亟为报可。先广文大节凛凛,自此得与诸先正妥侑一堂之上矣。小子瞻日夜拊心,念无以报罔极恩,庶几吴君复至,续并刻以备家乘,不可得。会丙申春仲冕过照邑,聪明矍铄,犹如五六十许人,乃私喜大过望。谋诸仲兄芳,属补先君爵里,仲冕唯唯,不及待携之巾笥留东莱,得子愿(邢侗)先生榖城碑临之,秋仲南旋,出双钩本,付小子一再展视,遒岩蜿蜒,尽形得势。诚如邹公之莱王公子底云云也。较之两祠旧刻,不啻延津剑合浦珠矣。二公素无半面识,特从文字声气间知名耳。今因子愿之书法,以重吴君,因吴君之墨妙,以重先广文义激于中,形诸赞叹,诚有天焉。非人力所得而参焉。因沐手敬书,榻尾以见秉彝之好,异地同揆云。
吴尚端刻石之十一:聊城孟庙戴章甫之《邹县重修孟庙碑记》,刻于万历三十六年,即1608年。孟庙孟府是纪念孟子为主的古代建筑物,自北宋宣和三年迁建现址后,迄今已有890年历史了,现保存各类碑刻有300余块,内容包括祭文牒敕、拜谒题咏、创修扩建、族谱图像、历代征集等几大类,从不同侧面记载了孟庙孟府建置、迁徙、修缮的沿革历史,颂扬了孟子的丰功伟绩,记述了历代对孟子及孟氏后裔的封谥优免以及对孟子仰慕之情。万历三十六年,戴章甫之《邹县重修孟庙碑记》,就是由吴尚端集王羲之字书丹并镌刻,碑文书体精妙,弥足珍贵。
吴尚端刻石之十二:礼部尚书山东东阿县人于慎行墓志铭《大明资政大夫少子少保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赠太子太保谥文定谷山于公墓志铭》,由吴尚端与其兄吴士端共同雕刻完成,约刻于万历三十七年,落款“吴郡吴士端同弟尚端摹魏司徒钟繇字上石”。赐进士出身资善大夫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知经筵日讲制诰侍生福清叶向高撰文,赐同进士出身嘉议大夫刑部左侍郎食从二品俸前都察院协理院事左佥都御史侍教生宁陵吕坤篆盖,赐进士第中宪大夫南京通政使司掌司事通政前诏环南京陕西道巡按直隶监察御史眷生同邑孟一脉书丹。后文署款“吴郡吴士端同弟尚端摹魏司徒钟繇字上石”。
由以上石刻透露出吴尚端的直接信息有:1、光明寺碑落款“礼部儒士吴尚端”,说明吴尚端官“礼部儒士”;2、厉氏《刻乡贤爵里述》文有“仲冕”者,《白衣经》吴尚端落款为“仲冕氏”,可见“仲冕”是吴尚端的号;3、落款还有“吴门”、“吴郡”、“姑苏”,皆指苏州,可见吴尚端为苏州人。
二、吴尚端遗存石刻镌刻年代
由镌刻年代可以考证其生存的大体时间,并能把握其镌刻高峰期的大体时间范围。我们按照时间先后排列一下所见吴尚端石刻。所见最早的当属临朐县沂山东镇庙赵秉忠撰文的残碑,此碑刻于万历二十六年,即1598年;青州博物馆的《邢玠父母墓志》》刻于万历三十四年,即1606年;邹城之《邹县重修孟庙碑记》刻于明万历三十六年,即1608年。《于慎行墓志铭》刻于万历三十七年,即1609年。临邑县邢侗纪念馆邢侗的《西园雅集图记》刻于万历三十八年,即1610年;九仙山丁氏石祠内的石刻刻于万历四十年春月,即1612年春天;五莲山《光明寺碑》也刻于万历四十年仲秋,即1612年秋八月;两处毗邻,且为同一年春秋所刻。青州博物馆的《白衣经碑》刻于万历四十一年,即1613年;《董汝瀚墓志》刻于万历四十三年,即1615年;明代日照县《乡贤名宦祠碑》刻于万历己卯年前,即刻于1639年前;1656年丙申,吴尚端路过日照,再次为日照厉氏刻碑。可见,吴尚端在山东的活动主要集中于1598—1620年之间的一段时间,1620—1656年仍在山东隐居,但少见其刻碑,且1656年已近老暮之年,估计年过八十。因此可判断吴尚端约生于1575年左右,卒于1660年左右,年纪约在85岁以上。
三、吴尚端刻石相关名人
1、为名宦刻碑。先看《白衣经》,此碑为吴门仇大家手写,奉佛弟子石愔同室邢氏虔诚捐施,奉佛弟子邢从言书,吴门吴尚端临摹上石并刻。有人判断仇大家为明代大画家书法家仇英,笔者不敢妄断,但石愔和邢从言则是有据可考的。邢从言是益都人,明万历兵部尚书一代抗倭名将邢玠之子,历任后军都督府经历、户部福建司郎中、马湖府知府等。捐资者石愔和邢氏夫妇也有据可查。石愔也是益都人,为万历间兵部尚书恭襄公石茂华次子,历任户部检校、工部郎中、平乐府知府,署理兵备道,政绩卓异,有生祠;石愔之妻邢氏正是邢玠的三女儿。两位兵部尚书联姻,成为儿女亲家,真可谓门当户对。可见此碑来头不小,吴尚端为两位兵部尚书家刻碑,足见他的名气之大。再看万历四十三年董汝翰夫妇墓志,此墓志主人董汝瀚,为星象堪舆学家董魁之子,也是益都人,以举人选授直隶建平知县,筑‘董公圩’,政声上达,升太仆寺丞,寻升南京户部员外郎、郎中,榷钞淮关,兼摄诸司事。喜欢游览名胜,赋诗吟咏。久思东土,遂移病归,四阅月卒。著有《西屿稿》、《郎川小稿》、《两都宦游稿》行世。撰其碑文者为吏部考功清吏司郎中福建人董应举,书写者为湖广布政使司右参政临朐人冯瑗,篆额者为户部江西清吏司郎中益都人邢慎言。请吴尚端为京官董汝瀚镌刻墓志,足见董氏家人的重视。
2、为皇家寺院刻碑。五莲山光明寺为皇家寺院,五莲山原为诸城工部尚书臧惟一家的南山山林,五莲山重建大护国万寿光明寺碑记在光明寺门东侧,撰文者为赐进士及第通议大夫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翁正春,书丹者为赐进士出身吏科给事中张延登,篆额者为赐进士出身刑科右给事中马从龙,勒石者为住持僧明开和尚。树此碑者为诸城著名太医臧惟几,其兄就是大名鼎鼎的兵部右侍郎工部尚书臧惟一,臧惟一之子臧尔劝官至兵部左侍郎,赠兵部尚书。
3、为邢侗镌刻《来禽馆帖》巨作。邢侗是万历进士太仆寺少卿,他家的《来禽馆石刻》巨作,是邢侗万历十四年至万历二十八年,共十四年的时间,亲自将家藏王羲之的《唐人双钩十七帖》、《澄清堂帖》、《黄庭经》、《兰亭序》,索靖的《出师颂》,赵子昂的《墨竹图》等许多帖,手摹上石,重金聘请吴尚端与其父兄,花费大半家产,耗费近十年时间刻成的,所拓字帖名曰《来禽馆帖》。这在厉瞻《刻乡贤爵里述》里也有明确的记载,吴尚端还将拓本带给日照厉瞻品鉴,厉瞻大喜过望。《来禽馆帖》显世以后,很快名扬天下,吴尚端父子的名字也不胫而走。
4、为大名士刻碑。丁氏石祠是丁耀斗、丁耀亢兄弟为其父丁惟宁建造的,丁惟宁与丁耀亢父子,均为诸城大名士,丁惟宁撰写了天下第一奇书《金瓶梅》,丁耀亢写了《续金瓶梅》、《天史》等大量著作。丁氏石祠内的石刻全部是明万历间全国各地大名士的诗作。万历四十一年春三月,大文学家丁耀亢、诸城知县唐文焕、辽东巡抚王化贞、张凤翼、吴稺登、钱谦益等三十多位高人,齐聚九仙山丁氏石祠,纪念丁惟宁,并为之为文作诗刻石,而镌刻者就是吴尚端。丁氏石祠内有吴尚端石刻,近在咫尺的五莲山上也有吴尚端的石刻,印证了下文笔者论述吴尚端在九仙山下隐居的事实。
吴尚端的声望极高,身价也很高,不是一般人物所能请得动的。日照厉瞻想请吴尚端镌刻乡贤名宦祠碑,由其表伯祖顺天学政太仆寺卿李蕃出面请吴尚端为厉氏刻碑,李蕃当时在日照也是很有影响的大官僚,他是进士,做过监察御史,当过顺天学政,官至太仆寺卿,是很有影响力的乡绅。由他出面请吴尚端,吴总得给个面子吧。但是第一次去请,吴尚端没有答应,第二次吴尚端还是没答应,直到第三次殷勤恳求,吴氏才答应前去刻碑。过了三十多年,到了1656年,约八十余岁的吴尚端,再次路过日照,厉瞻因其父殉难海丰,崇祀乡贤祠,需要将其行谊刻入碑中,厉瞻再请吴尚端刻碑,这次年迈的吴公因为对厉氏的仰慕,欣然答应了。厉瞻仅仅担任河间府献县县丞,官职卑微,看来吴尚端也是性情中人,很有正义感。
再看其他碑中,请吴尚端刻碑刻石者,或者与他一起撰文、书丹、篆盖、刻碑者,还有明万历状元赵秉忠、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翁正春、吏科给事中张延登、刑科右给事中马从龙、吏部考功清吏司郎中董应举、湖广布政使司右参政临朐冯瑗、户部江西清吏司郎中邢慎言、邢玠、孟庙戴章甫等,无一不大名鼎鼎。一言以蔽之,与吴尚端接触或刻碑者,无一位是平民百姓,都是官职显赫的名宦,或者文学大师,可见,吴尚端也绝不是一介凡夫,更不是民间艺人或工匠,甚至不是民间镌刻名家。吴尚端应当是宫廷级的镌刻大师,是宫廷中专门为皇族或名臣镌刻石碑的大师。从上文我们已经知道他是“礼部儒士”,因此他可能供职内廷,但供职内廷者,技能有高低,吴尚端已是鹤立鸡群、凤毛麟角,他已经不是一般的儒士、学者,应当是一位大师级的人物。从李蕃请他镌刻石碑就可以知道,年轻时吴尚端就已经久负重望了。根据已经面世的石刻,我们判断山东还有很多吴尚端所镌刻的石碑石刻,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四、吴尚端在山东主要活动地区
吴尚端刻石与隐居地区
由石刻的镌刻的先后、多少和频率,我们可以模糊的看到吴尚端的活动轨迹:吴尚端1598—1650主要活动于鲁西的东阿和聊城,鲁西北的临邑县,鲁北地区的临朐、青州、桓台、沾化,鲁南的九仙山及日照县。集中地主要在九仙山和青州,又根据《乡贤爵里述》的记载“寓东武南山精舍”,诸城明清时期都把五莲山、九仙山称为“南山”,所以“南山精舍”在九仙山下。吴尚端之所以在山东留下那么多石刻,是因为他隐居九仙山下时间很长,并且他的父亲吴应祈与哥哥吴士端也在山东刻石。虽然他具体的隐居地和隐居此地的原因还无法准确考证,但隐居九仙山下已是证据凿凿。
笔者推测,吴尚端可能辞官,拂衣而归。也可能是受山东刻碑之风的影响,随父兄一起来到山东,他又隐居九仙山的。他之所以来九仙山隐居,我想可能与丁惟宁、丁耀亢父子等明末一大批隐士有关,很可能是投奔明开和尚、臧惟一、丁惟宁等人而来,因为当时臧惟一也在京为官。为了便于与这些好友来往,吴尚端选择了九仙山下筑精舍隐居,并且明开也有在五莲山筑精舍的经历。笔者考证知,明末清初九仙山内外曾有百阁存在,有亭、居、室、舍、堂、山庄、别墅等上百处,在这样的氛围中隐居,并不寂寞。笔者推测,吴尚端所经过的一些县市,很可能也留下了许多吴尚端的镌刻作品,还有待于继续挖掘考证。
五、吴尚端镌刻艺术特点
吴尚端镌刻水平很高,捉刀代笔,铁画银钩,一气呵成,字口清爽干净,不留镌刻痕迹,正所谓刀工化尽,惟妙惟肖,美不胜收。无论集古代名家书法用字于一碑,还是镌刻同时代名人的书法,都能做到神似形肖,分毫不差,令人拍案叫绝。所见吴尚端石刻多为小字和微小字,大字较少,但对于一位高手来说,无论怎样变化,都能随心所欲,游刃有余。所以所见碑的题目,甚至大字石刻,都看不出衰弱现象,大字气势磅礴,小字秀丽俊逸,各有千秋。笔者所阅石碑石刻若干,拍摄、捶拓、考证不计其数。观吴尚端的镌刻,直逼历代镌刻最高峰,观其作,就再无需欣赏其他镌刻了,正所谓“黄山归来不看山”,吴尚端的镌刻能够代表明代镌刻的最高水平。
六、吴尚端简历
综合上文的探索和推测,我们总结一下吴尚端的简历:吴尚端,号仲冕,苏州吴县人,吴应祈之子,吴士端弟,约生于1575年左右,卒于1660年左右,据日照厉瞻云“会丙申春仲冕过照邑,聪明矍铄,犹如五六十许人”,可见其享年约在85岁以上。吴尚端官礼部儒士,其出于官宦世家,其父曾供职武英殿,其兄荫袭武英殿上行走。其工书法,临摹各种书体皆能达到星神兼备。尤精镌刻,为明万历间著名的镌刻大师,其镌刻刀工化尽,出神入化,登峰造极,代表了明代镌刻的最高水平。山东各地大家巨万慕其名,纷纷出重金请他刻碑。著名的《来禽馆帖》和《忠勤堂帖》两大巨作,就是吴尚端与其父吴应祈、其兄吴士端共同完成的,吴尚端还单独完成了很多石刻石碑。他是1610年左右来到山东,在五莲县九仙山下筑“南山精舍”隐居,与五莲山开山和尚明开、诸城名宦臧惟一兄弟、九仙山隐士丁惟宁、丁耀亢父子等名士往来,又与邢侗、邢玠、邢从言、董汝瀚、赵秉忠、王渔洋、于慎行、厉瞻等名宦大儒相交往,并为刻碑。又与父吴应祈、兄吴士端镌刻完成了《来禽馆帖》、《忠勤祠刻帖》等宏大巨作,而名扬天下。日照名士厉瞻评其镌刻“姑苏吴君篆刻妙天下”,“披读一过,体备众妙,令人精神顿生”,“仿佛石亭先生笔意,尤为叫绝,信希代之宝也”,“遒岩蜿蜒,尽形得势。诚如邹公之莱王公子底云云也。较之两祠旧刻,不啻延津剑合浦珠矣”,“今因子愿(邢侗)之书法,以重吴君,因吴君之墨妙,以重先广文义激于中,形诸赞叹,诚有天焉,非人力所得而参焉”,对其评价极高。吴尚端1656年时他还曾路过日照,可见他在九仙山下隐居时间很长,可能直到去世。据考证,他与父吴应祁、兄吴士端被并称“江南吴氏”而闻名全国。
附:江南吴氏考
明末山东的私人刻帖、刻碑活动,吸引了江南特别是苏州许多镌刻家和篆刻家。在明末山东碑帖镌刻市场中,苏州镌刻家技术最精,最受欢迎,而万历年间山东碑帖镌刻业中以苏州吴氏家族尤为活跃,这些镌刻家主要有吴应祈、吴士端、吴尚端等人,清代初期主要有吴方来。镌刻家吴尚端前文已述,现重点考证其他几位吴氏镌刻家。
吴应祈刻帖
首先是吴应祈,他是吴士端、吴尚端之父,著名镌刻家、篆刻家、刻帖高手,吴县人,曾与文彭等篆刻大家一起刻石。根据其子荫父职“ 武英殿上行走”及吴尚端为“礼部儒士”这两个事实,可以推知吴应祈曾为京官,并曾经供职武英殿。
所见吴应祈刻石、刻碑、刻帖有:1、长沙文征明书《苍山十咏》、《南山十咏》、《前山十四咏》、《后山十六咏》名帖。2、隆庆五年双钩刻苏轼长卷《醉翁亭记》刻石,立于鄢陵县刘氏家祠内。3、邢侗《来禽馆帖》,邢侗亲自将其所收藏的法帖名帖遴选并钩摹,由吴应祈、吴士瑞父子历时八年精刻而成。4、父子镌刻《忠勤堂帖》刻石二百六十余块。忠勤祠是为王渔洋高祖户部左侍郎王重光而建,《忠勤祠刻帖》是渔洋纪念馆中所藏刻石拓本汇集而成的一部丛帖。5、明万历九年,侍御史张一鲲、太平知府林一材、同知罗文靖、通判陈嘉言、推官张立爱、县令杨维成,重修李白祠,兵部左侍郎汪道昆撰《重修采石太白祠碑》文,前国史官邢一凤篆额,詹天爵书文,吴应祈刻石。6、薛选正书李攀龙游太华山记石刻一,四明薛选草书《千字文》,吴应祈刻石。7、《常熟虞山明代缪宣墓志铭》。题目是“明故泰和令东洲缪公之墓”,文字清晰精美。墓志由吏部右侍郎、《永乐大典》总校官,与缪宣同时中举及第的邑人瞿景淳撰文,吏部文选清吏司员外郎、苏州著名画家王谷祥篆盖,郡人顾承忠书,吴应祈镌石。吴应祈刻了如此多的著名石刻,达官显贵们竞相高薪聘请他镌刻石刻、石碑,又与文彭一起刻石,根据这些事实,可推知吴应祈父子肯定是著名的镌刻大师和篆刻家。
其次是吴士端,他字季方,吴应祈子,吴尚端兄,吴县人。少颖异,未弱冠即补诸生,以父荫特命入武英殿行走。他也是江南吴氏著名镌刻家之一。明万历年间,与其父吴应祈、弟吴尚端在山东刻过众多石碑石刻。
其石刻碑刻如:1、《忠勤祠刻帖》,此帖的镌刻者为吴士端及其父亲吴应祈、弟弟吴尚端。2、《大明资政大夫少子少保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赠太子太保谥文定谷山于公墓志铭》,即太子太保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于慎行墓志铭。由赐进士出身资善大夫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叶向高撰文,赐同进士出身刑部左侍郎食从二品俸前都察院协理院事左佥都御史宁陵吕坤篆盖,赐进士第中宪大夫南京通政使司掌司事通政前诏环南京陕西道巡按直隶监察御史同邑孟一脉书丹,墓志后落款“吴郡吴士端同弟尚端摹魏司徒钟繇字上石”。3、董其昌书《康义李先生传》,现藏于沾化县文化馆。《康义李先生传》是南京礼部尚书董其昌天启五年正月后为避政乱,在沾化县古城镇李家园子村同僚兵科给事中李鲁生家中,为其父李康义撰写的碑文,由吴士端镌刻,字大如钱,潇洒飘逸,俊秀淡雅,笔法浑厚,疏朗匀称,刻工隽秀劲力。从有关迹象看,吴士端与吴应祈在一起的机会多,吴尚端不仅与父兄合作刻碑,他独立完成的山东石碑石刻也很多。吴氏镌刻,富甲齐鲁,吴氏父子享誉山东。
《诸城丁鲁瞻夫妇墓志铭》拓片
清初,吴方来又承先人之绪,来到北方,与周亮工、张贞、王渔洋、冷印乾等印人密切交往,并刻石刻碑。山东印人张贞、张在辛父子数人也南下苏州、扬州、吴越,与吴方来、程邃等一大批江南篆刻家、镌刻名师相切磋。吴方来在山东青州、诸城等地刻过许多碑,但数量远不如明代吴应祈、吴士端、吴尚端父子三人。吴方来镌刻如:1、为张贞父亲镌刻的《张学海墓表》,此墓表由王士祯撰文、郑簠书。2、为诸城丁鲁瞻镌刻《皇清候选州同知鲁瞻丁公暨元配徐孺人墓志铭》,此墓志为康熙二十五年孟冬刻,落款“长洲吴方来”。由乐安李焕章撰文,诸城王咸奇书丹,崑山金奇玉篆盖。
吴方来不但精镌刻,也工于治印,其印“绕屋梅花树”被收入《渠亭印选》,有边款“乙未寒孟刻似起元大兄志别方来”为证。这说明苏州吴氏家族在山左的刻碑活动一直延续到清初,更说明了这个家族成员中大都同时擅长篆刻治印。
苏州吴氏镌刻家们在山东留下了大量的石刻碑刻作品,这是一份极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深入挖掘整理这些遗存的文化珍宝,对于研究南方雕刻技艺、篆刻技法,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对于研究山东明清时期大字雕刻与小字篆刻,更具参证价值。本文因为资料的欠缺,认识和挖掘非常肤浅,欢迎同道们就此继续深入研究。(本文发表于《日照人文与自然》第九期)
吴尚端父子刻石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