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 本帖最后由 xmcz 于 2016-4-22 15:50 编辑 [/i]
[p=30, 2, left][/p]学校以南,地势渐次拔起,先是平地紧偎着高岗,接着高岗挽起丘陵,其后丘陵向东、向南起伏绵延,至二十里左右忽地腾空而起变成一道东西走向的高山,如同海水自脚下向远处渐涌渐高终至巨浪滔天。因主峰酷似两支耸立的马耳,故名马耳山,为鲁东南第一高峰,属泰沂山脉。泰山之雄伟,沂山之秀美,观此山可知一二。
山川形胜,造物有情。工作以来,有幸常在三楼办公,透过宽大的玻璃窗,校外景象就如同一幅巨画舒展在眼前。晦明变化,一日之景象不同;荣枯更迭,四时之风物有异。每每抬头望眼,自会遣情寄意,倘或持茗临风,又可酣醉高楼。
春天的太阳把微风烘焙的日益蓬松、轻软,像顽皮的孩子在田野、山间轻快地游走,倏忽一下,不见踪影,春的气息却就此留下。待到野花盈眼,山溪潺湲,踏青之心谁能按捺。春风中的马耳山绿草如茵,满目青翠,杜鹃红艳似火,小鸟啁啾如歌,是一年最热闹的时候。不必远足,遥望春山就可以感受到充塞天地的盎然生机,可以想见游人如织的场面和游客豪情勃发的意气。回头,正见三五学生立于老师身侧请教问题,明澈的眼眸,青春的身影,恰如春苗迎风伸展。窗里窗外,春色怡人,在这样的观望里,自己的精神也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人生如登山,后生犹可畏,懈怠之心也就减了几分。
夏日骄阳似火,田野里、高坡上作物密布,绿色相连,风起浪涌,山色苍翠,欲流还凝,举目望去,心中烦热立消一半。这个季节多雨,雨由云生,看云可识天气,当地有谚“马耳山戴帽,大雨就到。”这一现象,清朝文士李澄中在其《东武吟》中说:“南睇双尖见马耳,石罅生云白如水。老农测候识阴晴,作日云生朝不起。”朋友金铭也有 “指石辨晴晦,对松叹雄奇”的诗句为记。云山雾罩之际,仔细品咂这些雄词丽句,斯情斯景,倍感美妙。我不懂吟诗,只愿看山,尤其喜欢大雨来临前看云卷云舒之中、半明半灭之时的马耳山。开始还是云、山分明,不久就有云烟自山脚漫起,从山腰插过,由山顶压下,恍惚之间已然“山在虚无缥缈间”。此刻,马耳山如一条巨龙翻腾于云海之中,自西而东探海而去。细视之下,恰如天外龙挂。随后,大雨倾盆而下……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在楼上看风景,身处山外,自当识得马耳山的真面目,要想看得真切,最佳时间正在秋天。彼时,天高云淡,空宇澄净,遇上晴日,山石颜色,赫然在目,沟壑山脊,凹凸分明,甚至山顶之上的几处凉亭也清晰可辨,这种情形,人们称之为“晾山”。在微凉的空气中,山,仿佛一下子拉近了许多,目光越过山顶,看到的只有形色不一的大块云朵,如同天上漂移着座座山峰。“青峰之巅,山外之山……”一阕《空谷幽兰》恰好响起,伴随着空灵的乐声,在秋光的从容之中且将心情安放。人生半道宜清秋,年逾不惑,于人于事再无执着,淡然心态正与秋山契合。
“试扫北台看马耳,未随埋没有双尖。”苏轼在《雪后书北台壁二首》如是写道,无独有偶,看来东坡知密州时也喜欢遥望马耳山。冬天,山枯水瘦,萧瑟之中,马耳山色彩灰蒙,神气内敛。但雪花善解人意,柔情缱绻,时常自空而下,或大或小,时薄时厚,遍洒山野。一夜之间,马耳山转枯寂而为温润,变苍颜而成新容,山舞银蛇,红日照临,玉岭雪山又平添一番别样的威武和壮观。胜景当前,虽不能像先贤那样用彩笔描绘,也可悠然心会,妙处自知。雪后的世界一片静寂,唯闻山中庙宇钟声杳杳……
马耳山南北两面各有九仙山和常山与之遥相晤对,如同三位智者在静默中参悟天地奥妙……独对马耳山,我会吟起唐朝萧颖士《游马耳山》一诗:
[align=center]兹山表东服,远近瞻其名。合沓尽溟涨,浑浑连太清。
我来疑初伏,幽路无炎精。流水出溪尽,覆萝摇风轻。
高深变气候,俯仰暮天晴。入谷烟雨润,登崖云日明。
乾坤正含养,种植总滋荣。草树皆秀色,雏麋乱新声。
攀岩挹桂髓,洞穴拾瑶英。此地隐微径,何人得长生。
宿心尚葛许,弥愿栖蓬瀛。太息宦名路,迟回忠孝情。
还丹昧远术,养素惭幽贞。安得从此去,悠然升玉京。[/align] 多少年来,在音节的平仄中用目光探寻山体的起伏,于时空的嬗变里借感悟调整人生的步履,人山两望,终不觉厌。“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山中风光,楼上心情,就这样坐而相拥。
论坛重开,喜不自胜。且抛一砖,聊表心情。:L
点赞。-------------------------------------------------------------------------
[b]回复 [url= 网站链接 ]2#[/url] [i]xmcz[/i] [/b]
再进论坛,如回故乡,离别不久,如隔三秋。再读佳作,如临其境,五莲山水,真情描绘。
呵呵,终于又进来了!